DAAD一百周年· 校友系列访谈——刘长军教授

© privat
刘教授,您是在哪一年,在什么情况下认识了DAAD?DAAD的口号“通过交流实现改变”对您的学术生涯有着怎样的影响,在您身上实现的“改变”是什么?
“与DAAD的学术渊源”
核心理念的实践影响
1. 学术研究转型
在Wolfgang Menzel教授指导下,我不仅拓展了微波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学习了德国科研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这促使我的研究方向从传统微波器件设计,转向更具发展潜力的微波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研究。
2. 科研管理革新
德国的研究团队架构,启发了我在国内组建分层协作的研究梯队。目前实验室已形成包含教授、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的协同体系,有效提升了研究效率。
3. 国际合作深化
秉持DAAD交流理念,我积极推动学术团队国际化建设。指导的博士生先后赴德国乌尔姆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日本京都大学等顶尖学府交流,构建起跨国的技术合作网络。
科研深入
学术服务与使命
作为《Microwave》责任主编、《IEEE Journal of Microwave》主题编辑和IEEE MTT-S TC25技术委员会委员,我持续致力于推动微波能量传输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发展。未来将继续深耕该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为人类可持续能源事业贡献力量。
您能否跟我们分享在和DAAD接触时发生的趣事或留下的美好回忆?或者跟我们说说您认为时至今日仍然有用的一些经验?
您是否可以给现在的DAAD奖学金生传授一些经验,以帮助他们在留德期间调整出最好的状态来学习和生活?
DAAD的支持在您深耕自己所热爱的学术领域扮演怎样的角色?您可否举例详细说明?
2.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纽带
我在德国协助Menzel教授指导过1名硕士和1名博士。回国后,我的1名博士生获得在乌尔姆大学开展1-2年研究的机遇。江婉博士在德期间研究新型毫米波天线,相关成果发表于《IEEE Antenna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在看过《DAAD2030战略》后,您有什么感想?
DAAD已经一百周岁了,您对它接下来的发展有什么期许?
如果让您说出一个与DAAD相关的词,您会选择哪个?
DAAD校友刘长军教授
刘长军,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四川大学无线能量传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际期刊Microwave责任主编,IEEE Journal of Microwave期刊主题编辑,IEEE MTT-S TC25技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专家评议委员会成员,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专委会委员,空间电子学专委会委员。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长期从事微波技术研究,开展微波无线能量传输和微波能工业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