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贺DAAD北京代表处成立三十周年
除了众多来自中国和德国的DAAD校友和讲师外,庆典还邀请到了中德两国的嘉宾。潘建伟院士(WRSA 德奥分会会长、著名量子物理学家)代表欧美同学会出席活动。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方面,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DAAD主席Joybrato Mukherjee 教授莅临。奥地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Hardiman-Pollross 女士和德国驻华大使傅融博士也分别为庆典致欢迎辞。庆典活动由DAAD北京代表处主任 Ole Engelhardt先生和 来自DAAD国际学术合作能力中心(简称KIWi)的 Christina Philips 博士主持。
钢琴和弦乐器演奏的美妙古典乐以及德国北京合唱团的精彩演唱也是活动的一部分。鉴于此次庆典内容的广泛性和丰富性,以下我们只选择其中的两个亮点进行简要介绍:
Philips 博士主持了由潘亚玲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孟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Ole Döring 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和 Michael Kahn-Ackermann 先生(北京歌德学院建院院长)组成的小组讨论。该讨论环节的重点是作为构建中德能力基石的跨文化交流。两位教授的发言尤其具有启发性,他们阐述了在中国高校培养德语能力时曾经历过的迷茫与混乱,并借此将其与在德国备受推崇的中国能力进行了比较。发言嘉宾一致认为,只有人与人的联系才能最终促成对等的友好交流。
活动的第二个亮点来自 Katja Schmidt-Wistoff 博士的个人魅力。作为北京代表处第一任主任 Hansgünther Schmidt 先生的女儿,她以第一手的资料向与会嘉宾介绍了 1994 年代表处成立初期的具体情况。根据她父亲写给德国友人的生动信件,她绘声绘色又充满趣味地带领校友们回顾了当时年轻的代表处曾遇到的困难以及取得的成功。从 Schmidt 先生所说的代表处大门所需的精确尺寸,到Traudi Schmidt女士,Schmidt-Wistoff博士的母亲为代表处举办的 “降临节马拉松 ”所烘焙的上千块饼干,种种细节,不一而足。在Schmidt一家和第一批DAAD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代表处很快发展成为所有对德国感兴趣的人在北京的重要联络点。此外,它更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场所。
参加此次庆典活动的DAAD校友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高学文教授更是跨越南北距离,远道而来,与DAAD共庆三十周年。在校友们提供的老照片组成的时光长廊,来自天津城建大学的杨传贵教授在一幅照片前久久驻足。照片记录了1998年时,他作为DAAD奖学金生在德累斯顿工大求学的场景。彼时DAAD北京代表处刚刚成立四年,他与DAAD的缘分也从那时开始。
看过讲述DAAD北京代表处成立经过的展板,并在亲耳听到DAAD第一任主任Hansgünther Schmidt 先生的女儿讲述代表处成立时的场景后,校友们纷纷感叹自己对DAAD和它在中国的取得的无数硕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能清晰体会自己作为留德校友、DAAD奖学金生对中德学术交流起到的支撑作用。可以说,DAAD在这三十年间在中国走过的道路,既是众多赴德求学的中国学生、学者共同见证的,更是与他们一同写就的。
夜已深,校友们仍在畅谈,久久不愿离去。在写着大家对DAAD“深刻印象”的“云词汇”背板前,他们纷纷合影留念,为自己与如今已经三十周岁的DAAD之间的友谊浓墨重彩地记录一笔,也为未来继续与DAAD携手同行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