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化多元化
通过《2030议程》,国际社会设定了17个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样适用于国家、民间团体、经济界、学术界和每一个人。实现这些目标当以 “一个都不能少 “的指导原则为前提。根据这一原则,须减少不平等现象、消除歧视,且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参与其中。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视《2030议程》为自身义务,将承认和促进机会均等作为核心行动领域纳入战略。“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一直致力于促进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为德国和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我们希望以更加公平的方式组织国际学生流动和学术交流,”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凯·西克斯博士说。
概念和语境
但是,多样性、机会均等和包容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过去20年中,‘多样性’一词已成为一个描述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非常普遍和广泛的概念,涉及年龄、性别、肤色、社会出身、种族和身体缺陷等各种特征。‘机会均等’是指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平的机会。广义上的‘包容性’指个人融入社会环境的任何形式,”社会学家大卫·卡尔德维教授解释说。卡尔德维教授是波恩大学科学研究和政治学教授,还担任波恩大学 “国际科学论坛”执行主任和莱茵-鲁尔科学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发言人。一般来说,多样性问题的议题关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差异。
因此,可以说,“包容性”是目标,“机会均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多样性”最终可以作为一个指标,衡量此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或者某些群体的参与是否存在障碍。
通过国际化实现多样性
高等教育和研究的国际化是加强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国际交流——无论是个人在国外的经历,还是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都会带来跨文化体验,而这对人们重视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国际交流还能使我们获得不同的观点和专业知识,有利于在教学和研究中发展新的概念和方法。例如,一位有视力障碍的年轻科学家可以通过在德国的研究经历,获得在其本国改善无障碍环境的动力,或者指出在德国的职业发展障碍。另一方面,在大学合作框架内,可以共同发展对多样性敏感的教学文化,或者通过让边缘化群体参与和平与冲突研究来支持和平进程。
因此,在实施层面将国际化和多样性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代表性和社会参与度——这也是联邦政府在联合协议中以 “女权主义外交政策 “为关键词确立的目标。该目标的出发点是对女权主义更广泛的理解,其核心是质疑和打破权力结构和歧视性规范,以减少所有边缘化群体的结构性劣势。“其背后的意义在于,使决策和设计过程更具包容性,从而使所有人都能平等参与。这个要求体现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资助的各类活动中。“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可持续发展团队负责人卡罗琳·费尔斯克说。
出国路上的阻碍
多样性和国际化并不能自己产生。众所周知,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国际流动行为因个人情况而异。性别、教育背景、社会经济背景、家庭责任和身体或心理障碍等特征似乎仍然在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国际经验。”而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研究和统计专家扬·凯尔谢博士说,“在他们进入高等教育时,其多样性已经大大降低——这是因为,例如,即使都获得了上大学的权利,来自学者家庭的学生选择上大学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来自非学者家庭的学生。因此,在中学毕业和出国留学之间是一种二级选择。” 其他多样性指标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模式。
学生或初级研究人员是否考虑出国,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取决于诸多因素。例如,对于自己身边缺乏可以借鉴的例子的人来说,就需要对他进行鼓励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但是,即使有了出国留学的兴趣,接下来的各种阻碍也可能会让人觉得找到理想大学十分困难,例如资金不足、申请过程中缺乏指导、目的地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或者缺乏社会支持服务。
加强多样性导向的措施
为了确保资助项目的多样性,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制定了一个多元化议程。该议程确定了基本的目标和措施,以保证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过程中考虑到与其相关度高的多样性问题。这在过去几年里已显现出成效,例如残障学生在国外逗留期间,可以申请额外所需费用的资助。当然,进一步提升对多样性的敏感度,不仅是一种社会义务和一个资源分配问题,它是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的。正如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凯·西克斯博士所说:“机会均等和多样性的重要性不亚于质量保证。在资助未来的专家和管理人员时,我们希望充分利用人才库,让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我们的项目和资助。”而这需要在与高校、学生和科学家的对话中完成,因此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计划在2023年初召开一次大会,以认清障碍并制定解决方案。
萨宾·莫泽(2022年11月28日)
李原/译,刘潇潇/审校